管理员
|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这些基本知识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领域的增长速度十分迅猛。来自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用发卡数量共计6.59亿张,人均持有信用卡0.47张。 大量发行的信用卡为持卡人带来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用卡知识十分有必要。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为持卡人总结了金融消费者的各项基本权益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电信诈骗防范等安全用卡知识,快来了解一下吧。 金融消费者都有哪些基本权益?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消费者享有以下权益: 财产安全权——金融机构应当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的财产安全; 知情权——金融机构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可能影响其决策的信息; 自主选择权——消费者可自主选择、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 公平交易权——金融机构不得设置违反公平原则的交易条件; 依法求偿权——金融机构应当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主体责任; 受教育权——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帮助金融消费者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 受尊重权——金融机构应当尊重金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 信息安全权——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防控金融消费者信息泄露风险,保障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 如果不是将以上各项一一罗列出来,可能许多持卡人还不清楚,自己作为金融消费者,还拥有这么多项基本权益。建议广大持卡人熟记划好重点,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个人信息安全该如何防护?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个人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平常用手机时,你是否有过不设置手机屏保密码、直接通过手机浏览器网页购物、随意点击手机短信链接、蹭免费WIFI使用支付工具等习惯?然而,这些“习惯性动作”均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盗用! “手机不设防,亲人泪两行”,为了不再让亲人流泪,平时在使用手机时,应当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一、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设置手机锁屏密码。 二、安装符合要求、有口碑的垃圾短信拦截工具。不轻信陌生短信和陌生链接。 三、不随意扫描不知名网站或沿街粘贴的二维码。 四、使用支付工具时不连接免费WIFI,防止个人信息泄漏。 五、手机丢失后及时进行远程锁定和申请冻结银行卡。 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助于规避个人信息遭泄露的风险,为了避免财产安全遭受损失,还应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源头上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 电信诈骗应如何防范?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近年来,我国的电信诈骗犯罪一直处于高发态势,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擦亮双眼”。包含以下内容的电话、短信、网络信息都可能隐藏陷阱: 一、“涉及违法”“身份信息泄露”“账户涉嫌洗钱” 二、“保护资金安全”“欠费待缴” 三、“办理高额度信用卡”“低息免息贷款” 四、“汽车退税”“网购退款”“中奖” 五、“领导要求转账”“老师补课费”“朋友要求垫付”…… 收到此类信息或电话,尤其要注意仔细甄别。在平常用卡时,需注意妥善保管卡号、密码、安全码、有效期等卡片信息,勿将卡片借给亲朋好友,勿轻信他人代理信用卡提额套现。否则,可能造成的资金安全问题、信用卡被盗刷、个人信息被盗用、个人征信被抹黑等风险均由持卡人本人承担。 此外,卡片的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不使用生日、电话号码、身份证号作为密码,需设置与社交网站不同的专属密码。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金融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清楚掌握自身享有的各项基本权益之外,还应不断提升个人信息安全和用卡安全的防范意识,从而避免财产安全遭受损失。 时间:2019年03月13日 信息来源:中华网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这些基本知识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http://www.jingji.com.cn/html/news/zxxw/1413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