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 南京 - 爱扫码·i3m.cn:3hhh.cn/7361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7361 搜一搜.cn/7361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384回复:2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7361
·搜一搜.cn/《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9-24 10:49

看见的,都印在心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系列公益广告拍摄花絮

央视系列公益广告《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播出后,观众纷纷感叹于影片呈现的绿水青山之美,感动于文化传承之美。但对于主创团队来说,他们在湖州所看见的、经历的、慨叹的,远远超出影像所呈现的内容。

长达四个月的创作过程,整整一个月的堪景拍摄,用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任学安主任的话来说,“我们是怀着崇敬之心,甚至是敬畏之心来完成创作任务的。因为在湖州,我们不仅看见了青山绿水,也看见了金山银山;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湖州,也看到了现代的湖州。它有传承,也有创新;它有保护,更有发展;它有富裕,更有文化。”

看到初心,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月份,中宣部要求央视赴湖州采访调研,宣传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创作播出公益广告。2月至5月,主创人员6下江南,共举办大大小小20余场创作策划会,创作方案数易其稿,力争选取湖州具有代表性的真人、真事、真景来进行创作,呈现美丽中国的真实面貌。期间,湖州市委宣传部带领两区三县宣传部,赴京与央视共同举行创作策划会,这也是央视公益广告创作历史绝无仅有的事。

在调研中,湖州市和两区三县的宣传部门多次组织摄影家对最佳的拍摄角度进行建议,也组织了民俗专家进行座谈会,让主创团队更多地、尽快地了解湖州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对拍摄脚本的落地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内涵支撑。

5月21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系列公益广告正式开拍,10天连续不间断拍摄,顺利完成了共12支作品的全部拍摄任务。拍摄的十天里,摄制组每天都是凌晨出发,半夜收工,连续奔波于湖州每个区县的拍摄场景。为顺利完成拍摄,摄制组分成两组共同作战。为了拍到最美的景色,航拍团队每天3点多出发拍晨景,晚上6点出发拍落日的景。整个团队经历了5月提前到来的酷暑暴晒,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暴雨狂风,克服了种种不可预见的拍摄困难,最终如期顺利杀青。

看见绿水青山,花开鹭飞

在整个调研拍摄期间,湖州的美丽风景带给主创团队的,是一连串的惊艳、感慨和感叹!吴兴原乡小镇的花开蝶飞,南浔古镇的小桥流水,长兴东方梅园的山青林秀,德清莫干山的满眼青翠,安吉大竹海的浩瀚壮阔,让摄制组在辛苦工作之余得到山川秀色的慰藉。这都是湖州市多年来坚持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在长兴县,我们亲眼目睹村民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淘米洗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咏叹湖州美景的千古名句。可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生态环境欠佳,吴兴西塞山几乎看不到白鹭的踪影。如今山青了,水绿了,成群成堆的白鹭又回到了湖州。当地人甚至担忧白鹭太多,影响农户养殖的鱼虾产量。

更让主创人员慨叹的是,湖州并不仅仅满足于还原绿水青山,而是着重打造绿色经济产业,完成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关键转化。于是我们看到,吴兴打造原乡小镇开发原生态旅游,南浔生态养鱼引入物联网高科技边养水边养鱼,长兴东方梅园把梅花产业发展到极致,德清的高端民宿产业享誉全国,安吉白茶成为驰名品牌,湖州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叶子变成票子”带来的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看见文化灿烂,工匠精神

摄制组一位90后工作人员在拍摄杀青后由衷地感慨:“这次拍摄过程感受了一场中国文化盛宴,是一次文化学习之旅”。这句话说出了全体主创人员的真切感受。

湖州自古是江南鱼米之乡,更是文化传承之乡。我们都知道世界丝绸出中国,中国丝绸出江南。可在湖州我们才看到,湖州吴兴潞村的钱山漾遗址,曾出土4500多年前的家蚕丝织品,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再次验证了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湖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丝绸之源”;

我们都知道毛笔是汉字的承载之物,中国毛笔出湖州。可在湖州我们才看到,在南浔善琏镇湖笔厂里,一支湖笔要经过严格的十二道大工序才能出厂,而每位技工只能操作一道工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邱昌明师傅16岁进厂,40多年来每天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择笔”这道最关键的工序。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几百年的湖笔文化传承至今;

我们都知道中华诗词是文化瑰宝,江南是才子辈出之地。可在湖州我们才看到,这里村村有文化祠堂,随时可以见写诗作画之人。赵孟頫、俞平伯、吴昌硕、夏衍、沈西苓等湖州文化大家的文脉精神传承不息。德清是诗人孟郊故里,传世佳作《游子吟》已经在当地发展为“游子文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成为叩击人心的美丽乡愁。在拍摄《游子吟》段落时,德清县召集各方专家,几经易稿,将诗词谱成易于吟诵的曲调,当拍摄孩子们在学堂吟诵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时,这种古远而溶于血脉的文化传承以孩子纯真的童声传递而出,现场工作人员不禁泪落无声。

安吉的一把手工竹扇,要经过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长兴的古木博物馆,收集世界各地的古木,做成“秦岭八百川”和“国魂”古木景观展,展现祖国的名山大川,让自然回归自然,让“废物”产生价值。这些文化创造和传承,都让我们深深感动。

看见美丽中国

在湖州,我们看到的不仅这些。所有的景象、故事、人物、情感都化为“美丽”二字,随着公益广告的影像印在心底。当然,我们希冀通过公益广告作品,把我们感受到的美丽传递出去,把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念践行方面的经验分享出去,让每个人的家乡更美,让中国更美。

这即是我们的初心。

我们的文脉,我们的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讲好中国故事从展现文化自信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关于“文化自信”的科学论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应该沉淀为每一个国人内心的民族情怀,从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系产生认同和尊重。

千年文脉孕育出的湖州就是一座充分代表着中国文化自信的老城。

它是湖笔文化的诞生地,被称为“中国毛笔之都”,“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它不仅哺育了孟郊、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名流大家;它还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圣”陆羽在这完成了世界上首部茶学巨著《茶经》;厚重的文化滋养着这一方水土,让湖州成为中国古代出进士状元最多、当代出“两院”院士最多的地方之一。

央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系列公益广告文化篇,以湖州文化为切入点,从湖州具有代表性的丝绸文化、湖笔文化、游子吟文化等出发,从湖州厚重的文化中,看见美丽中国的文化传承脉络。

吴兴区小西街文化创意产业园副总经理董挺△

董挺是吴兴区小西街文化创意产业园副总经理,出生在被誉为世界丝绸之源的潞村。基于丝绸文化,湖州吴兴区打造了以丝绸为主题的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依托老街的底蕴,结合当今的时尚产业和文创产业,一批钟情于丝绸文化传承的人聚集在这里,共同给大家呈现一个吴兴的老底片,湖州的新客厅。

湖笔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昌明△

湖笔催化了柔润自如的书写风格,开创了新颖独特的制笔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湖笔文化,一支湖笔更是写就了半部中国书画史。

在南浔善琏镇,传承千百年的“毛颖之技”在湖笔工匠日夜坚守中“名满天下”。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从事湖笔制作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走近他们,方知一支湖笔中的点滴匠心。

邱昌明正是其中一位始终坚守制笔匠心的湖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学制笔,四十几年间,每天只干制笔这一件事,日复一日的坚守,几十年的光阴成就了他精湛的制笔手艺。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将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坚守工匠精神就是在坚守传统文化,这种精湛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长兴东方梅园/古森林博物馆馆长吴晓红△

一根根世界各地的古木,构成中国绘画的审美元素。吴晓红将这些废旧的枯木做成艺术品,让千百年的枯桩起死回生,焕发了生机。

在吴晓红看来,世界上没有废品,废品实际上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他要将这些废品取之于社会,回馈社会。

每一根枯木虽然很沧桑,但是却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骨。吴晓红的愿望是建一座古森林博物馆,将自然赋予他种梅花的资源,和社会赋予他建博物馆的责任感结合在一起,通过自然的废根,做成秦岭八百川和国魂。在小小的范围内,把中国所有的名山名川都展现出来,最后达到森林科普,传承森林文化和森林艺术的目的。

安吉制扇技艺非遗传承人陈爱兴△

安吉的竹子细腻,温润如玉。安吉的竹扇,是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巧手艺绘匠心,方寸竹扇,寸寸彰显文化精深。

一把小小的扇子,做成必须要一百多道工序,对于陈爱兴这样的制扇技艺非遗传承人来说,其中融入了太多的心血和情怀。

陈爱兴从22岁开始做扇子,从事这个行业至今已有27年。正是因为有着这份对制扇行业的热爱,陈爱兴坚守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心做好每一把扇子,守护并传承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

德清县莫干山华盛达学校初中部校长汤根忠△

文韵与国运相切,文脉与国脉相连。跨越时空,富有顽强生命力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和发展之本,也在今天迎来了复兴和繁荣发展的时代。

德清县汤根忠老师从事母语教学已经有二十多年,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有着非常热切的感受。除了孟郊,德清还走出了沈约、赵孟頫、俞平伯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孕育了深厚的地域文化。作为“孟郊故里”和“游子文化”的发源地,德清人传唱千年的《游子吟》正是对湖州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最温暖的诠释。

美到震撼,是对时光和自然的敬畏

千百年来,中国人用“根”来缔结关系和维系情感,就像岁月打磨的古木,粗壮的根系向四周伸展却又紧紧围缠在一起,散落又凝聚,历久而弥新。

让古木穿越时空

一根古木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它的沧桑坚韧蕴含着一种华夏风骨。

湖州长兴的古木博物馆是全球第一家古木艺术博物馆,世界各地的珍奇古木在此相遇,这些由于自然之力而成、历经岁月打磨的瑰丽奇葩,展示了远古山川的历史光影,也传递着苍茫林海的生命意境。

古木博物馆展品△
古木博物馆集科普知识宣传、森林文化展示和古木艺术鉴赏于一体,目前已有1000余件藏品,且多为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为了彰显古木最本质的美,展品几乎不雕琢、不上色,以保持它的原生色泽纹理和奇特形态,所以一株大型古木从清洗、打磨、抛光到最后成型常常需要花费上月的时间,整个过程必须小心翼翼。

如今长兴古木博物馆已经变成了湖州的经典地标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这里驻足观赏,时间被凝固,去细细体味被岁月浸染的美。

古木博物馆馆长吴晓红△
把“废根”变成艺术

对于古木博物馆馆长吴晓红来说,建一座古森林博物馆的愿望已经在心中存了很多年,从2010年起66岁的他开始前往青藏高原、昆仑山脉、缅甸、越南等国家地区探寻和搜集各种珍奇古木,重新赋予它们生命,使它们变成艺术品。

在吴晓红看来,自然里的“废根”是放错了位置的文化资源,这个和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还决心用废弃的树根做成秦岭八百川,做成一种国魂,在小小的范围内也能穿越时空,把中国所有的名山名川都展现出来,最后达到森林科普,传承森林文化和森林艺术的目的。

古木博物馆展品△
在“枯朽”中寻找意义

古木巧株,枯而不腐。

枯木在华夏文化里承载着一种独特的美学道理,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人们在枯朽中追寻生命的意义,在生命的最低点开启另一段全新的旅程。

古木博物馆展品△
古木的奇拙苍茫中所藏有的活力和风韵,暗合着中国文化历经岁月的韧性,也象征了人与自然美妙的和谐,用自然承载艺术,用艺术敬畏自然,这也是一种动人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不息的生命 不朽的诗词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从孩童时代就含在嘴里的唐诗,在荏苒岁月中蔓延出愈发浓烈的情感,寄托了中国人关于“家”的信仰,也化成心底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

古诗词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它们是一个个象征中华精神文明的标志,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些美妙的文字穿越时空依旧闪闪发光,成为一股蓬勃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是这样一首充满沉淀与力量的古诗,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用淳朴自然和简洁真诚的语言回忆了母子临别前的场景,表达了孟郊对无私母爱的感恩之情,也触动了万千游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游子吟》是已至天命之年的孟郊写给母亲的一首“迟到的诗”。

孟郊字东野,出生于湖州武康(今湖州德清县),10岁时父亲病逝,母亲裴氏独自将孟郊和两个弟弟抚养成人,坚强地撑起了残缺的家。孟郊半生漂泊无依,两试进士不第,直到五十岁才得到一个滦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也就是这一年他将母亲接至滦阳,并写下了这首颂母之诗,题下自注“迎母滦上作”。

孟郊故里△
盛世大唐里的孟郊只是一个渺小的寒门学子,他的一生和他的诗一样充满悲情色彩,被后人称为“苦吟诗人”。但也正是生活的悲苦使得孟郊深刻感受到母亲是蹉跎人生中最为质朴、温柔与伟大的存在,他曾写下“长为路徬食,著尽家中衣”,诉说陪伴自己四处漂泊的,就只有母亲临行前缝制的这一件衣衫。

“去壮暂如翦,来衰纷似织”

感动源于共情,因为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一根手中线连起了慈母和游子,面对未知的路途和归期,母亲只能将离别的痛楚和对孩子的牵挂用密密针脚缝进贴肤的身上衣,愿它更结实一些,能陪伴游子更久一些。深情不及久伴,对于常年颠沛流离的游子来说,亲人总是内心最深的不舍和挂记,家总是最终的寄托与归属。

孟郊故里△
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令人痛心的人生憾事,人们总是在忙碌中忽略了父母的逐渐老去,在不断的分离中淡漠了亲情的温暖,所以孟郊用诗的最后两句反问自己:卑微如寸草的浪子如何能报答母亲最无私和厚重的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湖州文化名人众多,从著书“二十四史”中《粱书》、《陈书》的姚察、姚思廉父子到《宋书》的作者沈约;从画家张僧繇到“茶圣”陆羽;从宋词姜夔到唐诗孟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城,而湖州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化。

如今在孟郊的故里湖州德清,依旧完好的存续着东野古井和孟郊祠,人们还制作了“慈母春晖”长幅浮雕,上面镌刻了冰心书写的《游子吟》。以《游子吟》为核心题材,各类歌曲、电影和话剧被改编创作出来,稚嫩的孩童传唱着诗歌,即便他们还不能明白其中的深刻意义,也把这充满文化力量的六句话印在了心里。

游子吟朗诵△
《游子吟》穿越千年依旧浓厚,告诉我们亲情是可以包容一切、抵抗一切,最值得维系和依赖的生存力量。古诗词让我们从历史和文化的凭籍中寻找失落的精神信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文化旗帜,成为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资源。

光阴为笺,湖笔点墨

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是中国有自己独有的文书工具。唐代才女薛涛曾作《四友赞》歌咏之:“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文房四宝不仅开创和传播了中华民族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被古代文人墨客尤为看重。虽然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在传统绘画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基本上是用毛笔勾勒线条,用毛笔蘸水调墨以及皴、擦、点、染等技法来描绘物象。东汉蔡邕说:“笔软则奇怪生焉”,故容易产生变化无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些技法和特点造就了中国字画独有的韵味,而这正是毛笔不能被其他笔所替代的原因。

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湖州南浔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

南浔湖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湖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被古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原因还在于它的内在品质,也就是制作技术标准和书写效果上的质量标准,总括起来就是“三义四德”。

“三义”指精、纯、美,这是从技术说的。“精”指拣、浸、拨、梳、结、配、择、装72等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以“千万毛中选一毫”的态度进行;“美”指形、色及配合的毛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

“四德”指“齐、锐、圆、健”,这是从书写效果上说的。“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圆”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指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

执湖笔练字△

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湖笔的制作不易,没有制笔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匠心是完不成的。

湖州是江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制笔业的兴盛。曾有诗文记载 “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可见当时湖笔繁兴之盛。

湖笔非遗传承人邱昌明△

邱昌明是中国湖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他十几岁就开始进厂学做笔,一做就是四十几年,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制笔,做好一件事容易,但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却难能可贵。精湛的工艺,传统文化的延续,就是在匠人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传承下来的。

正因有着这些技艺继承人,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才得以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湖笔化作传递亲情的家书、化作书香门第的儒雅,化作华夏文化载体的见证。湖笔,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传统技艺在今天继续绵延、生生不息。

10个字与1个村庄的变迁

浙江湖州天目山北麓的安吉余村,用十多年的时间认真讲述着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对绿色的坚守让他们完成了家园的自救和重塑,也赋予了乡愁更动人的现代性表达: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如今行走在余村,青山环绕、流水清冽、清新整洁,你很难想象这片乡土过去的漫天烟尘和一片狼藉。

上个世纪90年代,和彼时大多数的中国乡村一样“靠山吃山”,余村开办了三个石矿和一个水泥厂,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获取收入,财富的迅速积累使得余村一度成为全县瞩目的“首富村”。但是短视粗暴的经济发展背后是愈发严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探索乡村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2003年,安吉县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余村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双管齐下,尝试乡村的绿色跨越。村庄转型压力与动力并存,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就是最好的见证者,这位近乎全年无休的榜样村支书从1998年开始在余村工作,不仅要带领余村村民实践绿色发展,把“两山”理念落到实处,还要把余村的成功经验分享出去,助力更多“美丽乡村”的打造。

用“绿水青山”赚“金山银山”

余村的村口竖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体鲜红如霞,村民精心呵护的好生态,为村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能。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对于其绿色发展的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此“两山”理念成为了中国乡村发展的一大核心宗旨。余村用十多年的时间积极践行着“两山”理念,淘汰了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休闲经济,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合理高效利用乡土资源,寻求“绿色卖点”,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努力把余村建设成“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乡村样板,是村支书潘文革与全体村民一直以来的共同愿望,如今他们正向着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方向稳步迈进。靠着绿水青山,201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超过2.5亿元,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近4.2万元,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口袋也更富了,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关键转化。

由“美丽乡村”变“美丽中国”

余村以自身对绿色的坚守和诠释,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成为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样本,现在全国每年都有50万至80万人次来余村参观学习,余村每天要接待50批以上的参观团。余村的蜕变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看到了“绿色跨越”的无限可能,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人还是那些人,但观念变了,村庄的发展也就变得完全不同。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正在内化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人与乡土的全面进步,和谐乡村的建设往着更深的层次迈进,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慢下来是为了走得更稳更远。

余村用十多年的实践验证了一个朴实但深刻的道理——生机和希望的颜色是绿色,绿色也是富足和幸福的颜色。

  • 喜欢0 评分0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8-09-24 11:03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03日 09:53 | 来源: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

    看见的,都印在心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系列公益广告拍摄花絮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22日 14:24 | 来源: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

    光阴为笺,湖笔点墨

    http://1118.cctv.com/2018/08/22/ARTI7IOy39CatPj9b0MmA5Ac180822.shtml

    不息的生命 不朽的诗词

    美到震撼,是对时光和自然的敬畏

    君子两袖风,江南一支扇

    我们的文脉,我们的城

    10个字与1个村庄的变迁

    看见的,都印在心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系列公益广告拍摄花絮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19-03-05 02:11

    ·二维码.cn/333e.cn/9177


    ·搜一搜.cn/生态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所有看到的,都深深印在心底,成为一生难得的经历。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