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书法纶贯
书法纶贯 (明)宋啬 撰 ○自题 事无大小,以粗心浮气当之,未有得者。故必先澄神,神定矣,方究执笔与用腕。执笔用腕,人工也,五指之间,布置各异,作用不同,必人与器相习,腕乃可用,用腕惯,字法得三四矣。然后论正锋藏锋,此器与事交时也。事事之始,必先临摹。临摹者,听命古人者也。临摹既久,试之结构。结构者,听命我者也,方圆疏密,结构中大端也,结构佳,字法得七八矣。然后论迟速,论纯熟。纯熟之后,气韵自生此中,或今或古,或能或神或逸,人与天参,有着力不得者,微乎微乎。言语道断矣。统论者,会十二列所不足而补之者也。钝椎居士宋啬书。 ○澄神 潘之淙曰:书,心画也。必先乎心,而应乎手。若心手参差,执笔不紧,何以成文! 蔡伯喈曰:凡书,先默坐静思,口不出言,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 王右军曰: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 又曰:精思熟察,然后下笔。 唐太宗曰:轻浮则俗薄而直置。 虞永兴曰:心神不正,书即欹斜;志气不和,字即颠仆。 张怀瓘曰:静而求之,或存;躁而求之,必失。 翰林禁经曰:凝神绝虑,不可烦躁。 董思翁曰:行书十行,不敌楷书一行。时习为之,以敛浮气。 周莱峰曰:陈雨泉作书,虽数十纸,意尝夷然。初亦不矜持,中亦不急迫,终亦不厌倦,所以成名。可见文章翰墨,必须有道之士乃可得之。即字即学,于此可见。 ○执笔 卫夫人茂漪曰:学书先学执笔。 虞伯施曰:笔长不过六寸,真一,行二,草三。 姜尧章曰:真书执笔近头,行书宽纵,执宜稍远,草书流逸,执宜更远。 卢携曰:拓大指,擫中指,拒名指食指,辅中指小指,抵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书断称,梁孟皇用笔尽势者此也。 丰道生曰:双钩者,食指中指圆曲如钩,与拇指相齐,而撮管于指尖,则执笔挺直也。悬腕者,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也。实指者,三指齐撮于上,第四指抵管于下也。虚掌者,掌心虚可置卵也。 赵宧光曰:用大指挺管,食指钩,中指送,谓之单苞。食中二指齐钩,名指独送,谓之双苞。 卢携曰:置笔诸指之端,令转动自在。 张怀瓘曰: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 又曰:执笔浅则坚,深则束。 韦荣夫曰:搦破管,画破纸。 梁武帝曰:执笔宽则书缓弱。 姜尧章曰:浅其执,牢其笔,实其指,虚其掌。执之欲紧,运之欲活。 唐太宗曰:指实则筋力均平,掌虚则运用便易。 陆文裕曰:执笔之法贵浅而病深。盖笔在指端则掌虚,笔居指半则掌实。掌虚则腾跃顿挫,生意在焉;掌实则回旋运动,如枢不转。 赵宧光曰:未作字先,管欲不死。已作字顷,指却不活,活则成字无骨。 又曰:执笔之法,与其伤近,宁过远;与其粘案,宁悬腕;与其浮动,宁坚执。古人有掣笔故事,后世有铁管学法。 古人云:书不入木,不如不学。 又云:无论作字不作字,时时有一物在我指端流转,其业自进。 ○用腕 姜白石曰: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 又曰: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 黄山谷曰:能使笔力悉从腕中来笔尾上,自当得意。 赵凡夫曰:正字全在用腕,用腕似难而实易,管直则求其用指不可得也。 董玄宰曰: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笔住,不直率流滑。此书家相传秘诀。 ○正锋 欧阳信本曰:秉笔必在圆正。 姜尧章曰: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失矣。 书法三昧曰:横画须直入笔锋,竖画须横入笔锋。 陆俨山曰:当其用锋,尝欲透纸。 赵凡夫曰:正锋不难于横画而难于竖画,不难于右拂而难于左撇,不难于点画而难于转折。 又曰:正锋全在握管。握管直,求其锋侧不可得也;握管斜,求其锋正不可得也。锋不正,不成画;画不成,字有独成者乎? ○临摹 山谷老人曰: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自随人意。 书指曰:取古人之书,反覆熟观,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复细心比勘。 姜尧章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易进,摹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王承烈曰:虞七生平不临写,但心准目想而已。鄙夫于书翰亦惟虚神静思以取之。 唐太宗曰:吾临古人书,不学其形势,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形势自生。 赵寒山曰:直临本文,勿临带笔。本文成熟,带笔自随,随正文出,自然节奏。 又曰:凡玩一帖,须字字经意,掩卷记忆。不能记忆,开卷更玩,必使全记不忘而后已。记忆乃字之先天,结构乃字之后天。 又曰:临仿拓本,要作真迹想。 又曰:致此心于彼时风气中,始不失汉、魏、晋、唐风规。 董宗伯曰: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 莫廷韩曰:赵承旨长于临摹,不求形似,而神气咄咄逼真。其生平于古人书法,心醉神解,不自知为二也。 丰道生曰:意前笔后者,熟记古迹,于字形大小、偃仰平直、疏密纤浓蕴藉于心,随物赋形,各得其理。 ○结构 王右军曰:先构筋力,然后装束。 赵凡夫曰:游心字内能运笔,游心字外能结构。 写得一画,方知用笔,写得二画,方知结构,书法能事尽此矣。当云写一画必审用笔,写二画必讲结构,书法之能事基此矣。 字句说诗,笔画取字,皆最下乘。谓在全篇全字结构也。 笔势人人可自取,结构非学力不知。 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用笔取虞,结构取欧。 结构易更,用笔难革。 用笔如聚材,结构如堂构。用笔如貌,结构如容。 真书挑剔,多不如少,少不如无,务于洁净精微。 省一笔,一笔功;省一曲,一曲功。当使有馀情,无馀形。 情与势参。情者,势之体也;势者,形之体也。 情如神,势如气,形如精。一字之间有精、气、神,微乎微乎。 作楷书,挑剔波折,似不可废,然但取带笔引锋,不可倚为结构作用。俗学不知,致力于此,去此便觉阙欠一肢者。然至于名流大家,挑剔波折,有无一致。 王右军曰:用笔结字,须有偃有仰,有正有欹,或大或小,或短或长。 单不宜小,复不宜大,腹不宜促,角不宜峻。 唐文宗皇帝曰: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蹙锋而缓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姜白石曰:点者,字之眉目,全在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从横画者,字之骨体,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长短合宜,结束沉实。波拂者,字之手足,其间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鸟翼鱼鬛,有翩翩自得之态。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峭拔遒紧。晋人为此,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纯任正锋,则无飘逸之致。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欲不滞,滞即不遒。然真以转而后融,草以折而后劲。 悬针者,上努锐下,端若引绳。垂露者,下笔复上,捷收其势,即米老所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也。此两者皆欲笔锋极正,至精至熟,有意无意,然后工之。 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锥画沙者,欲其匀而藏锋。壁坼路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徐会稽曰:疏肥令密,密瘦令疏。 莫云卿曰:右军多内擫取法,大令多外拓取姿。 董玄宰曰:书家之法,须于一起一束处着力,一转一折处着力。 谭真人曰:点策蓄血气,顾盼含性情。 书法三昧曰: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顾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接下承上。 ○方圆参结构 崔子玉曰: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变通异诀曰:方以圆成,圆由方得。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 赵凡夫曰:过圆则弱而无骨,过方则刚而不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逸近于媚,遒近于疏。媚则俗,疏则野,惟豫防其滥觞。 智永千文学右军,其妙在圆,而晋人实无此圆。鲁公画赞学右军,其妙在方,而晋人实无此方。赵荣禄一生妙在烂熟,而晋人实无此烂熟。孙虔礼一生妙在疏旷,而晋人实无此疏旷。 ○疏密参结构 姜白石曰:疏欲风神,密欲苍老。 袁昂书评曰: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为神。 东坡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祝京兆曰:小字易得局促,须令字内间架明整开阔,写起一似大体段。 董宗伯曰:劲利取势,虚和取韵,疏密相间,不用等匀。古人作字,似疏实密,如环无端。小字难于宽展而有馀,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馀地。此作小楷秘诀,刻秦汉小印秘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 赵凡夫曰:笔逾少,字逾难。 ○迟速 笔势论曰: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欧阳率更曰: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姜尧章曰:迟以取妍,速以取劲。专事迟则无神气,专事速则多失势。 孙过庭曰: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 书诀曰:未能速而速谓之狂驰,不当迟而迟谓之淹滞。狂驰则形势不全,淹滞则骨肉重慢。 陆俨翁曰:下笔之始,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 赵寒山曰:缓下笔不惟谬妄不侵,即败笔可补。 ○纯熟 谭景升曰: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然后知书之道。 东坡先生曰: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韵。 陆俨山曰: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锺元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俱黑。王羲之五十二岁而书成。永禅师不下楼者四十馀年。要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董宗伯曰:砚成臼,墨成池,不是羲之即献之。此言书贵熟也。黄公望论画亦云:画得熟,自然笔法出现。 ○气韵 郭若虚曰:气韵本乎运心,神采生于用笔。 姜尧章曰:作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 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便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 董玄宰曰: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 晋书无门,唐书无态。学唐乃能入晋。 赵凡夫曰:晋人法度,不露圭角,无处揣摹,直以韵胜。唐人法度,历历可数。 不学唐字无法,不学晋字无韵。谓晋无法、唐无韵,不可也。晋法藏于韵,唐韵拘于法。薄唐趋晋,十九谬妄。晋人以无意得之,唐人以有意得之,宋、元诸人有意而时得时失。今之书家无意求,亦不知所得者何物。 禁经曰: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变。 ○统论 董玄宰曰:落笔便思破庸庸之习。 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 画多则分仰覆以别其势,竖多则分向背以成其体。 赵凡夫曰:点画不得着粗气,运转不得着俗气,挑趯不得有苦气,顾盼不得有稚气,引带不得有杂气。 方圆肥瘦,我自能主,谓之骨。缓急从意,流转不穷,谓之脉。取法乎上,不蹈时俗,谓之格。情游物外,不囿法中,谓之调。 右军书无一笔不到,而能处处流转;无一笔粗俗,而能字字用力,非时时着意在在忘形者不能。 仿大字作小字,欲其纵也;仿小字作大字,欲其操也。更进于此曰:仿纵逸帖为修整书,仿修整帖为纵逸书。 仿书胜临摹者,心目不敌也。先泛观后研察者,神貌不敌也。流览得其精神,摹勒得其形似。得神遗形者高,得形遗神者卑。形失易革,神失难知。 后世以笔锋掩书,已自俗谬,至于近代又以墨汁掩书,尤可鄙矣。古人偶然落笔,浓淡失所,所谓不伤于书可尔,若借此遮丑,法果如是乎! 有馀势则隽,有馀笔则清,有馀楮则宽,有馀意则远。 画得出,竖得出,撇得,点得,辏得,便是书法。 刚柔相济,权正相兼,平险相错,筋肉相着,古今相参,圆阙相让,纤涩相宣,理事相符,意兴相发,字法之能事毕矣。一于刚则不和,一于柔则不振,一于权则不典,一于正则不韵,一于平易则庸,一于险怪则丑,一于筋骨则疏,一于皮肉则俗,一于古则不妍,一于今则不雅,一于圆则描,一于阙则残,一于纤则弱,一于涩则枯,一于理则不通,一于事则不合,一于意则滞,一于兴则狂。理谓字义,事谓字体,意谓用笔结构,兴谓格调机势。 孙过庭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姜尧章曰: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也。古今真书之妙,无出锺、王二家,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唐以书判取士,同时士大夫类有科举习气,加以虞、欧、颜、柳前后相望,入矩应规,无复魏、晋飘逸之气矣。且字之长短小大、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 董玄宰曰:小楷法欲可展为方丈者,乃尽势也。题榜书跌宕自在,一如细书,唯米襄阳近之。 梁武帝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 右军曰: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 白云先生书诀曰:望之惟逸,发之惟靖。 卢携曰:认势。有一章之势,有一字之势,有一点一画之势。 翰林粹言曰:学古人书,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须因其近似而习之。 董内直书诀曰:左欲去嘴,右欲去肩。乍徐还疾,忽往复收。 书法 文笔要诀 书筏 法书考 墨池琐录 海岳名言 大书长语 书断 书品 钝吟书要 墨池编 书史会要 墨薮 宝章待访录 书断列传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发其指趋。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彰厥存焉。李阳水云:昔逸少上书,遂历多载,十五年中,偏攻永字,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也。八法者,永字八画是矣。 、 一点为侧 二横为勒 三竖为弩 四挑为趯 五左上为策 六左下为略 七右上为啄 永 八右下为磔 诀一 侧蹲鸱而坠石,勒纵缓以藏机。 弩弯环而势曲,趯峻快以如锥。 策依稀而似勒,略彷佛以宜肥。 啄腾凌而速进,磔忆昔以迟移。 诀云:侧不愧卧,勒常患平。弩过直而力败,趁宜存而势生。策仰收而暗揭,略左出而锋轻。啄仓皇而疾掩,磔?<走昔>以开撑。 ◎侧势第一 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 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 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右侧也。止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笔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入及揭则棱利矣。 ◎勒势第二 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两头下以笔心压之。口诀云:头傍锋仰策,次迅收若一出,揭笔不趯,而暗收则薄圆而疏,笔锋以及纸须微进,仰策峻趋。 问曰:勒不言画而言勒,何也? 论曰:勒者,趯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矣。今止言画者,虑在不趯,一出便画,则锋单而怯薄也。夫勒者藉于坚趯,趯则笔劲涩,亡其流滑,庶可称上矣。《笔诀》云:策笔须勒,仰笔覆收。准此则形势自彰矣。 ◎弩势第三 弩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又云:须发势而卷笔,若折骨而争力。口诀云:凡傍卷微曲,蹙笔累走而进之。直则纵势失力,滞则神气怯散。大弩须侧锋,顾右潜趯,轻挫其揭。 问曰:画字中心竖画也,令谓之弩,何也? 论曰:弩者势微,弩曰弩在乎趯笔下行,若直置其画,则形圆势质,书之病也。《笔诀》云:弩笔之法,坚笔徐行,近左引势,势不欲引直,直则无力矣。 ◎趯势第四 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又云:前画卷则别敛心而出之。口诀云:傍锋轻揭借势,势不劲、笔不挫则意不深。趯与挑一也,锋贵于涩出,涩出期于倒收,所谓欲提还置也。夫趯自弩出,潜锋轻挫,借势而趯之。 问曰:凡字之出,锋谓之挑,今更为趯,何也? 论曰:挑者,语其小异而其体一也。夫趯者,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弩笔下,杀笔趯起是也。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伫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 ◎策势第五 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口诀云:仰笔潜锋,似鳞勒之法,揭腕趯势于右。潜锋之要,在画势暗捷归于右也。夫策笔偃仰锋竖?,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 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 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若及纸便画,不务迟涩,面背偃仰者,此备尽完成耳。《笔诀》云:始筑笔而仰策,徐转笔而成形是也。 ◎掠势第六 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口诀云:撇过谓之掠,借于策势以轻驻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婉迟,留则伤于缓滞,夫侧锋右出谓之掠。 问曰: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 论曰: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画而为,即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笔趋,意欲留而必劲。又孙过庭《书谱》云:“遣不常远”,明矣。《笔诀》云:从策笔下左出而锋利,不坠则自然佳。 ◎啄势第七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掩,须疾为胜。又云:形似鸟兽,卧斫斜发。亦云:卧必笔疾掩右出。口诀云:右向左之势为卷啄。按笔蹲锋,蹙于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右。须精险衄,去之缓滞,大笔锋,及纸为啄,在潜劲而啄之。 问曰:撇之与啄,同出异名,何也? 论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势而立,故非妄饰贻误学者。啄用轻劲为胜,去浮怯,重体为上。考之远源,或不妄耳。《笔诀》云:啄笔远追,劲若铁石则势成也。 ◎磔势第八 磔者不疾不徐,战而去,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口诀云:右送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势紧?,傍笔迅磔,笔势轻揭,而潜暗收在劲迅得之。夫磔法笔锋须?势欲险,而混得势,而轻揭暗收存势,候其势书磔之。 问曰:发波之笔今谓之磔,何也? 论曰:发波之法循古无踪,源其用笔。磔法为经,磔毫耸过,法存手神而磔之,义明矣。凡磔若左顾右侧势钝矣,?重锋缓则势肥。须遒劲而迟涩之。凡险劲风骨,泥滞存亡,以法师心,以志专本,则自然暗合旨趋矣。《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仰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其笔或藏锋出锋,由心所好也。 续书谱 寒山帚谈 临池管见 墨法集要 书谱 笔阵图 法书通释 法书要录 书史 书品-梁-庾肩吾 思陵翰墨志 秘殿珠林 衍极 书法辑要 书辑 历代书论 三十五举 笔髓论 文笔式 章安杂说 宣和书谱 宝真斋法书赞 翰林要诀 书法正传 书旨述 广艺舟双楫 书法离钩 书诀 书法三昧 述书赋 书指 皇清书史 墨史 书录 书苑菁华 书法纶贯 书法秘诀 书法雅言 广川书跋 墨池璅录 书小史 分隶偶存 书林清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