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马龙翔教育基金”设立 - 名录 - 爱扫码·i3m.cn:3hhh.cn/675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675 搜一搜.cn/675


ming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阅读:1079回复:0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675
·搜一搜.cn/东北大学“马龙翔教育基金”设立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1-09 07:28

7月8日,东北大学“马龙翔教育基金”设立仪式在国际交流中心405室举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部分在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参加了设立仪式。校党委副书记杨明出席仪式并讲话。东北大学基金会主任李鹤参加了会议。

基金设立仪式由崔建忠教授主持,丁桦教授宣读了基金章程和细则,并介绍了基金筹备和资金筹措情况 。
材料与冶金学院党委书记杨东坪宣读了基金理事会成员。
仪式上,马龙翔之子,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先副教授回忆了马龙翔教授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经历,诠释了爱国、爱党、爱教育事业的“马龙翔精神”。
东北大学崔建忠教授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夏克农教授代表马龙翔老师的研究生做了发言。
93届校友、基金的第一位捐赠者、中国上城集团执行董事、行政总裁潘世民向老师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杨明代表学校对“马龙翔教育基金”的设立表示祝贺和感谢,并回忆了与马龙翔教授交往的经历。杨明指出,马龙翔教授将其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彰显了高超的学术水平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东大人要以马龙翔教授为旗帜,铭记前辈学人,将前辈学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马龙翔教育基金来源于马龙翔学生的捐赠,总计10万元。基金主要用于设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活动基金”、“材料加工工程青年教师论文奖”、“材料加工工程离退休教师基金”、“材料加工工程兼职教师基金”、“材料加工工程出版基金”及按照捐赠者的意愿设立专项资助项目,并开展其他有助于促进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发展的活动。

马龙翔的家属和弟子,对外联络与合作处、材料与冶金学院相关负责人,材料与冶金学院的相关教师出席仪式。

 

教授名本
马龙翔(1912.12.25-1993.10.30 )民族:汉  籍贯:杭州;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当代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冶金学家与材料学家、教育家,我国有色金属压力加工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原副主席,原东北工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著有《铝及铝合金的熔炼与铸锭》等。著名教育家马叙伦之五子。

人物年谱

1912年12月25日出生,浙江杭州人。

193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在校期间曾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年毕业后先后担任广东钢铁厂筹委会工程员、汉口商检局技士、云南东川滇北矿务局副工程师、重庆资源委员会技正等职务。

1945年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实习、进修,成为我国首批铝加工业的专家。

1946年冒生命危险率全家从台湾到香港,在党组织秘密安排下到东北解放区,投身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并到东北工学院兼课,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铝加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1947年回国,任台湾铝业公司工程师。

1949年后,任东北人民政府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工程师,

1955年应聘东北工学院教授,先后担任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教研室、有色金属系、加工系主任、副教务长、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工学院学报》主编等职。

60年代开始指导研究生,于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1990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金属学会荣誉会员。

在学术界先后担任了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技术经济高级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超塑性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航空学会辽宁省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曾历任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2年来,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

1984年,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3年10月30日逝世。

马龙翔教育基金
来源于马龙翔学生的捐赠,目前总计10万元。基金主要用于设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活动基金”、“材料加工工程青年教师论文奖”、“材料加工工程离退休教师基金”、“材料加工工程兼职教师基金”、“材料加工工程出版基金”及按照捐赠者的意愿设立专项资助项目, 并开展其他有助于促进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发展的活动。

马叙伦

描述:马叙伦

图片:马叙伦.jpg

马叙伦

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现代学者、书法家。

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

男,汉族,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少年时入杭州养正书塾师从陈介石,读《黄书》、《民约论》等。

后因主持正义,一次学潮后被校方除名。

出校后刻苦自学,致力于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兼治新学,

曾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

后又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

1949 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

马叙伦:祖籍绍兴豆姜车家弄(现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车二村),

高祖是农民,曾祖是鞋匠,开个小鞋铺。祖父三考出身,做过京官。

父亲继承书香,写得一手好字,但一生坎坷,只做得一个县学生员。

他五岁那年,父亲就给他延师破蒙,期望殷切,督教极严。

10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生计艰难。

可是母亲偏要他继续念书,并嘱咐说:“你爸爸没有得志,是他一生的恨事,你要替爸爸争争气。”

从此,这位贤母加倍辛劳,以十指所得,供他一人读书。

他不负慈母期望,学习勤奋,过目成诵。

11岁那年,他跟父亲生前好友汤颐琐先生到苏州读书。不久,他又随亲友去温州就读。

13岁那年,他回到杭州,先后进宗文义塾和范文成老师的私塾读书。

14岁那年,碰上戊戌变法,杭州有了新式学堂。翌年夏,他进养正书塾读书。

 曾任教育部第一任部长 是共产党的知心朋友

马叙伦祖籍绍兴,他5岁那年,父亲就给他延师破蒙,期望殷切,督教极严。10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生计艰难。可是母亲偏要他继续念书,并嘱咐说:“你爸爸没有得志,是他一生的恨事,你要替爸爸争争气。”

1905年,他和邓实、黄节等人组织《国粹学报》,鼓吹发扬国粹与排满革命。

马叙伦一生追求民主、自由,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知心朋友。早年,他是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大学的挚友,他们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索薪”运动。

他分别掩护过李大钊和陈独秀躲过反动军警的逮捕。李大钊牺牲后,他洒泪写下了“唯物史观论较新,李君物望冠人伦;纵教柴市成仁去,无限青年从理真”的诗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10月19日,马叙伦被任命为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马老感到这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极大信任与重托。

1952年11月,高等教育部成立,马老又出任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到他1954年10月离任为止,马老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工作整整五年。

五年里,他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废除了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属于人民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的教育制度。在部长岗位上的马老,为这项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贡献了一位老教育家的智慧和力量。

1970年5月,马叙伦因并发肺炎,不幸逝世。

来源:东北大学 “马龙翔教育基金”设立仪式举行

http://neunews.neu.edu.cn/campus/news/2015-07-08/37327.html

http://cn.netor.cn/m/box200004/m1669.asp

http://dinghua.prof.cn/articles/xinwen/zuixinzixun/342421.html

首任教育部长马叙伦葬于大诸桥 从商人手中“救”出成为文保单位

  •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