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
介绍.cn:Professor Jin Zou (邹进教授)
Deputy DirectorConfucius Institute 邹进教授,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纳米科学讲席教(Chair in Nanoscience), 曾任澳大利亚电子显微学会秘书长,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华人工程师与科学家协会副会长。 邹进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 半导体纳米结构(量子点,纳米线,纳米带,超簿纳米片)的形成机理及其物理性能的研究; 先进功能纳米材料的形成及其高端应用,尤其在能源,环保和医疗中的应用; 固体材料的界面研究。 邹进教授在ISI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550 多篇,其多数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并被SCI 引用 17000 多次。 邹进教授目前承担多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研究课题。 ![]() View researcher profile Professor Jin Zou ![]() Professor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Mining EngineeringFaculty of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ffiliated Professor Centre for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Faculty of Science j.zou@uq.edu.au +61 7 334 63195 ![]() 邹进教授简介: 邹进教授,男,北京市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纳米科学讲席教授(Chair in Nanoscience)、澳大利亚显微学及显微分析学会秘书长、全澳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副会长、澳大利亚昆士兰华人工程师与科学家协会会长、郭可信院士教育基金会会长。 邹进教授一直致力于先进智能和纳米尺度材料的精细结构和这些材料基本性质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半导体纳米结构(量子点,纳米线,纳米带,超簿纳米片)的形成机理及其物理性能的研究;先进功能纳米材料的形成及其高端应用,尤其在能源,环保和医疗中的应用;固体材料的界面研究。 邹进教授在ISI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330多篇(Web of Science), 在SCI刊物上已发表论文500多篇,被引用一万多次。 邹进教授目前承担多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研究课题,主持或参与了20多项澳大利亚国家及昆士兰州政府的科研项目。 与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和韩国的许多知名科学家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在1982年至1985年期间,在郭可信教授和李方华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 在其后的四年中,他协助郭可信院士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在1986年至1987年期间,曾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及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及工业研究院下属的材料技术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工作一年。1989年下半年,他重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从师国际顶级电子显微学专家David Cockayne教授(生前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进行半导体纳米结构的透射电镜研究,并于1993年取得了博士学位。此后,邹进一直在悉尼大学从事半导体量子结构方面的透射电镜研究。 2003年下半年,他转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但仍保持其研究方向。邹进在澳大利亚从事半导体纳米结构的透射电镜研究已有20多年。 在此期间,他曾两次短期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2年和2010年)。 邹进教授的英文介绍可参阅 http://www.uq.edu.au/uqresearchers/researcher/zouj.html 上海技物所特聘研究员邹进被聘为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 近日,上海技物所特聘研究员邹进教授入选2015年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海外评审专家系统是中国科学院为鼓励海外优秀留学人员为国服务,促进海外人才以及智力引进,使项目立项、人才项目评审、重大奖励评定等评审活动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而设立的。海外评审专家学术造诣深厚,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已经在海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任副教授(或相当)及以上职位。 执着坚守,未来可期——专访北京市“海聚工程”短期项目入选者邹进教授 作者:刘冰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7-08 ![]() 6月30日到7月1日,第二届纳米材料性能与结构特征国际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典、荷兰等国家的20多位纳米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由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纳米材料性能与结构特征国际主题研讨会已连续两年举办,全英文的学术交流环境、高水平的主题学术报告,让曾应邀参加研讨会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责任编辑(Executive Editor - China) 印格致博士(Ed Gerstner)大为赞叹。 北京市“海聚工程”短期项目入选者邹进教授是纳米材料性能与结构特征国际主题研讨会的组织者之一,他积极推动大会的举行,“2013年6月,我们组织召开了首届国际研讨会,今年是第二届。我们将一年一年继续办下去,希望它成为北工大固体所的一个品牌,提升和拓展北工大固体所在国际纳米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
管理员
![]()
|
沙发#
发布于:2017-05-11 13:38
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吸引了我
邹进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纳米科学讲席教授、澳大利亚显微学及显微分析学会秘书长。他长期从事电子显微学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应用的研究,是电镜分析方面的权威专家。 作为北京市“海聚工程”短期项目的入选者,谈起为什么选择北工大,为什么选择成为北工大固体所的一份子,邹进教授十分坦诚,“北工大提供的平台非常有吸引力,这是一个能做事的平台,一个能展示自己科研水平的平台。” 北工大固体所成立于2003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跨领域、跨学科,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分析测试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作为同行,邹进教授很关注北工大固体所的发展,“要从事材料科学的研究,硬件条件必须跟得上,先进的科研设备,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手段。固体所的原位电镜、环境电镜等设备都十分先进,尤其是原位电镜在全世界也没有几台。” 邹进教授认为,固体所以现有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谱学显微仪器和实验设备为基础,通过自主设计、探索试制发展,形成了在国际领域具有显著特色的,集显微结构、结构的演变过程与性能研究为一体的原位动态表征技术、设备与平台。“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北工大固体所的发展很快。”邹教授说,“以良好的平台为基础,固体所在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纳米科学与技术交叉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这个具有国际一流电子显微镜的平台深深地吸引了邹进教授,在众多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邹进教授接受了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橄榄枝。他与同样执着痴迷于科研世界的固体所所长韩晓东教授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北京工业大学固体所打造成为国际先进、具有特色的科研机构,“这就是我来北工大的目标,我的目标很明确。”邹进教授如是说。 固体所发展需把握特色 “有良好的平台基础,有实干的人员队伍,相信三五年内,北工大固体所完全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固体微结构研究中心。”采访中,邹进教授的自信与笃定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份自信、这份笃定,来自于明确的目标,来自于清晰的思路,来自于务实的工作。 能否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往往代表着一所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增强固体所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邹进教授邀固体所创立者张泽院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李晓东教授、固体所所长韩晓东教授一道,为主办纳米结构材料性能与结构表征国际研讨会做出了很多努力。连续两届成功的国际研讨会,数十位国内外纳米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高水平的大会报告,会议的国际影响力已经初现,并逐渐扩大。“希望每年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将最新的学术进展呈现出来,并开展常态化的国际合作”,邹教授相信,几年的积累下来,由北工大固体所主办的纳米结构材料性能与结构表征国际研讨会将会成为国际纳米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将固体所的优秀学术工作和青年人才队伍推上国际学术舞台是邹进教授积极推进的另一项工作。多年从事纳米材料研究,邹进教授在取得卓越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知名专家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他利用自己在国际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努力争取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促进固体所的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人才与国际学术界泰斗一起比肩报告、交流,将他们的研究工作推向国际学术交流的最前沿。“这样,可以让北工大固体所的工作在更广泛的世界科研舞台上展示出来。” 固体所的特色,“特”在哪里,这是邹进教授与韩晓东教授讨论最多的问题。“五个指头握成拳头,才有力道,才有爆发力。固体所的发展也是如此,不追求大而全,不要什么都做,要找到自身的定位,紧紧抓住国际上的热点研究问题,做出特色,寻求突破”。邹进教授表示,固体所目前已显现出在国际显微学领域方面的研究特色和科研实力。邹教授将在固体所形成新的研究方向,与固体所已有学术方向强强合作、特色合作,以材料的微结构表征为切入点,揭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秉关系,为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基本的科学支撑。 人才是科研机构发展的根本,人才队伍建设是邹进教授在固体所工作中关注的第四个方面。他认为,目前固体所的青年人才队伍与知名高校相比还有差距,要成为科研领军人物,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升。邹进教授积极奔走,力促固体所青年教师到澳大利亚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在邹教授的努力下,固体所青年教师郑坤已经开始了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研工作。邹进教授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开展科学研究,几年以后,当这些青年教师回到北工大,将进一步壮大固体所的科研队伍,提升固体所整体的科研实力。 科学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 国际视野、独立思考、敏锐的科研嗅觉、创新的思维能力,邹进教授认为,年轻人要成为未来的学术领军人物,这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不可或缺。 求学阶段的邹进十分幸运,先后师从郭可信院士、李方华院士、David Cockayne教授这三位世界顶级的电子显微学专家。三位老师的言传身教让邹进教授受益终身,积淀形成了他的科研理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悉尼大学攻读博士期间,邹进把自己写的第一篇科学论文给导师Cockayne教授审核,Cockayne教授看完论文说,一篇能产生影响的科学论文就应该象一部优美的乐曲,读起来应让读者有享受并有记忆犹新的感觉。这篇论文最终反复修改了几十次,Cockayne教授的这句话也深深地烙印在邹进教授的脑海中,至今难忘。 邹进教授关注科研后辈的成长成才,他很希望把自己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和自己在科学研究的体会感悟传授给学生,成为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 在与固体所研究生接触的过程中,邹进教授觉得学生们工作扎实,实验认真,得到的数据也很多,但要从这些数据中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说法,还需要提高思维水平、提高科研上的活跃度。如何深入分析和挖掘数据,如何从数据中提炼出新鲜的观点和说法,如何增强撰写学术论文的吸引力,邹进教授希望用自己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收获更多的成果。 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科研人才,邹进教授还建议,在本科阶段就可以让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如开展一些暑期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也许他们以后会成为自己的学生,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科研领军人才。 好的团队可以帮助学生成长,邹进教授认为,好的团队要比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重要,在优秀的团队中历练成长,才能做出优秀的成果,有助于今后科研事业的发展。这也正是邹进教授努力打造固体所品牌、扩大固体所影响力的原因,“团队好了,品牌做出来了,自然可以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到这里读研、读博。” 作为一名在科学研究路上坚定前行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者,邹进教授寄语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的年轻人: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你的诚实与认真,你的执着与专注,你的坚守与积累,不为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从兴趣和热爱出发,期待与你们成为科学路上的同行人。 附:邹进教授简历 邹进,北京市“海聚工程”短期项目入选者。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纳米科学讲席教授(Chair in Nanoscience)、澳大利亚显微学及显微分析学会秘书长、澳大利亚昆士兰华人工程师与科学家协会会长、郭可信院士教育基金会会长。邹进一直致力于先进智能和纳米尺度材料的精细结构和这些材料基本性质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半导体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物理,化学,电学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先进功能纳米材料的形成及其高端应用;固体材料的界面研究。在SCI刊物上已发表论文近500篇,被引用九千多次。主持或参与了20多项澳大利亚国家及昆士兰州政府的科研项目。一直与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和韩国的许多知名科学家一直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近五年来,应邀分别在欧洲、亚洲、及大洋州讲学及举办学术报告70多次, 并多次组织国际会议。曾获1997年澳大利亚电子显微镜学会的Cowley-Moodie奖, 1998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Queen Elizabeth II Fellowship,1999年澳大利亚科学院的J.G. Russell奖, 2009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教授级Future Fellowship,及201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洲与中国科学家研究合作奖。 |
管理员
![]()
|
板凳#
发布于:2017-05-11 13:52
PhD and MPhil Supervision
Current Supervision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catalysts in the epitaxial III-V nanowire growth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Investigation of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crystalline Ag by atomic-scale in-situ TEM Maste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s using in-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friend bismuth based thermoelectric nanomaterials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Other advisors:Dr Zhi-Gang Chen ![]() Understanding the titanium-oxide/boride interfaces for the design of oxide/boride dispersion-strengthened high-performance titanium materials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Growth of epitaxial ternary InGaAs nanowires using non-gold as catalysts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In-situ TEM investigation of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and nanowire heterostructures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Cd3As2 nanowire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Maste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metal selenide thermoelectric nanomaterials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Understand the growth of III-V nanowires on si substrates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A theoretical study of graphene based composites Maste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tructured titanium-titanium boride/carbide composites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Understanding the growth of III-V nanowires incorporated with I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Development of low cost and high performance metal selenide thermoelectrics Doctor Philosophy — Associate Advisor Control of inclusions in 55SiCr spring steels Doctor Philosophy — Associate Advisor Other advisors: Dr Baojun Zhao Professor Geoff Wang Completed Supervision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bismuth telluride-based thermoelectric nanomaterials through structure manipulating and band engineering (2016)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Growth of Metal Chalcogenide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s (2016)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II-V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Grow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2015)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Development of New-Phase Layer-Structured In3Se4 Nanostructure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 (2014)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The Growth Behaviour of Epitaxial Ternary III-V Nanowires (2014)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Advanced Electron Microscopy Investigations of Epitaxial III-V Nanowires Grown via Vapour-Liquid-Solid Mechanism (2013)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Catalytically enhanced hydrogen storage in Mg based materials by multiple component nano-catalysts ![]() (2013)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Role of Catalysts in the Growth of One-Dimensional III-V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2013)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Understanding the Bi2Te3-based Nanostructures Synthesized by the Solvothermal Method (2013) Doctor Philosophy — Principal Advisor |